冶山社区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资料文献
【字体:
六合区冶山地区民风民俗集锦
添加时间:2015-12-01   文章来源:冶山社区教育  作者:yesce
    春节:冶山地区过春节,与区域内其他地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冶山东王庙地区讲过年,实际上是从上一年农历腊月初八开始,经送灶、除夕、新年初一初二拜大年、初三开生日,初四接财神,初五财神日,初八上灯,十三十四走灯、十五十六正灯,十八落灯,前后约四十天,是一步一步进入过年高潮的。初一至初五日为春节,是过年的高潮,本地传统节日。于年节期间,人们穿好、吃好、整日娱乐、以示庆祝。其礼仪习俗也甚多,有守岁、吃年饭、吃汤圆、敬天地、家堂、祖宗、给长辈们拜年、放鞭炮、走亲戚、放烟火等。各行各业还有其它特殊习俗礼仪,如农民到土地庙敬土地,商人接财神,开染坊的敬梅鹤二仙等。具体来说:年初一这天,一觉醒来不说话,要吃第一天晚上父母放在枕边的“开口糕”后才能说话,取一年到头都是“开口高”之意,即说话大气、上台盘、高雅;早上起床洗漱后,要到中堂前敬香,然后吃元宵、方糕或点心或水饺子(俗称弯弯顺)早餐,寓意团团圆圆,高高兴兴,万事顺利。吃完早餐后,先给父母拜年,再分别给其他长辈拜年。中午或一家人就餐,或与其他亲戚聚餐。下午与父母或其他亲戚聚会。晚餐同中午;初二为丈人年,即结婚后的男子要到岳父母家拜年。许多人要在岳父母家待上一两天。初三初四为亲友年,即这两天可到其他亲戚或朋友或邻居家拜年、串门子。初一到初三这三天忌讳也多。如不扫地、不倒水、不动剪刀针线、不说不吉利话等。初一到初二这二天不“开生”,即不重新生火作菜作饭,初三为开生日,即新的一年从初三中午开始可重新做饭菜了。初四白天继续拜年活动,晚上要在家准备夜里接财神,是夜十一点左右,家家烧高香,放鞭炮,迎接财神来家,民间认为,财神喜欢勤快的人,所以每家每户争着抢先放鞭炮,就产生了“抢财神”之俗,从而掀起了节日期间又一个小高潮。此俗如今仍存。建国后,人民政府规定正月初一至初三为春节假日,以使人民群众合家团圆,欢度春节并组织各种娱乐活动、活跃和丰富节日生活,一些机关、厂矿单位向军烈属、离退休干部、“五保户”、劳动模范慰问、拜年。现虽为七天节日,但部分风俗因破“四旧”及假期短等原因,已改殆尽,民众自发开展的踩高槁,玩花船等一些群体性自娱自乐活动日渐消失,代之是一小桌一小桌的麻将、吃喝、打牌等。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本地俗称“灯节”。时在农历正月初八到十八日。源出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庭、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后演变成民间盛大节日。本地元宵节自古即盛,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礼火、打灯谜等习俗。地方年景好,即举行“闹花灯”。旧时,于正月初八上灯,十三十四走灯,十五十六正灯,十八落灯。是时,家家户户、各行业皆自觉自愿出灯。小男小女,大姑娘、小媳妇,老人、细伢子,白日玩龙灯、花船、花担、台阁、逛东王庙会等,夜晚观灯。灯型有飞禽走兽,翎毛花卉,各逞姿态,争奇斗妍。灯节最后一日于街北白洋河畔水阔之处放荷花灯。民间并有“上灯元宵落灯面”之俗,即上灯日吃元宵,落灯日吃长寿面。元宵节这天要象初一样吃点心等,全家人回来聚餐,早上、中上、晚上都要放鞭炮,掀起过年的又一高潮。如今,东王庙被鬼子烧毁而已不存,元宵灯会早已停止,繁华已成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元宵节日渐渐变得有节而无灯了。十八落灯后,过年才告结束。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有娘家接女儿,众婿聚餐习俗,谚云:“二月二,家家接女儿。”也有“抢土地灯”习俗:是日晨,妇女不孕之户,邀集亲友,敲锣打鼓去土庙抢红灯笼回家以求生子。常途中遇另一户抢灯,造成斗殴。抢回红灯,挂不孕妇卧帐子上。碰巧生子,于次年二月二送十二只红灯笼到土地庙酬神。别家再抢。今接女儿之俗尚存,抢红灯俗随土地庙消失而消失。是日,不少男子会到理发店理发,俗称“剃龙头”,理发店常常是等待理发的人爆满。此俗仍存。

    三月三:俗称“牡丹节”。有到野地采荠菜花之俗,谚云:“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此俗如今仍有部分老人在坚守。

   清明节:时在阳历四月四前后。本地人称“鬼节”。于是日,家家户户祭扫坟墓、祭祖,并有佩戴柳球到郊野踏青、放风筝习俗。建国后,此俗存。东王庙是革命老区,曾爆发过多次重大战争,著名的有:太平天国时期东王庙保卫战;抗日战争时期叶飞将军率江北支队援驰半塔时,在东王庙地区重创顽军独立六旅之战;大任庄抗日阻击战;长寿街数次反鬼子扫荡、反鬼子偷袭之战;解放战争初期,新四军二师主力五、六旅和独立旅在长寿街一带阻击国民党军第五军、整编七十四师之战,长寿街夜袭战、南庵攻击战,马大庄阻击战等,有许多革命烈士长眠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解放后地方政府将散落在东王庙大地上的烈士墓集中安葬在街南首的义塚地,近年又迁移到猴子山西北边,形成三个合葬墓,墓前建三个纪念碑,上面分别书有周正铭、姚爱兰、应伯衡东王庙著名的三烈士名字。昔日机关、学校、群众团体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后代,于清明节烈士墓隆重举行祭扫革命烈士墓,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活动。现政府搬到四合,合并为冶山街道,东王庙当地相关“祭扫革命烈士墓、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集体活动日益势微。

    端阳节:又称端午节。五月酷署将至,痉病滋生,古称“恶月”,故本地旧时端午节习俗有:各家住宅门头悬挂菖莆、艾,以衬衣禳毒气,中堂钟馗像以辟邪;儿童背艾叶虎、穿虎头鞋,围绣有“五毒”(蛇、壁虎、蜈蚣、蚊、蝎)的红肚兜,手、足腕系五色丝索,以辟邪毒;道士向各家送端午辟邪符;正午时,人不出户,以避日晒。称“躲正午”。饮食方面,早上吃粽子(有实心有包咸肉馅、火腿馅、红枣馅、蜜枣等),中午吃“十二红”(苋菜、咸鱼烧肉、蒜瓣烧黄蟮、虾仁豆腐汤、火腿、咸鸭蛋、炸虾、红罗卜丝、桃子、杏子、枇杷、红皮萝卜),饮雄黄酒,以驱虫除秽。并用酒中沉淀的雄黄在孩子额上画“王”字、抹耳朵、手臂以避“五毒”;水丰年份,午后到长寿街北端白洋河中赛龙船。端午节诸多习俗,今已大多不存也。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称“孟兰盆节”,本地民间也认为是鬼节。旧时,是日家家于中午前祭祖。从此日至七月底,百姓集资,每晚在街上请道、僧演经文,做“孟兰盆会”,意在“施食划孤,超度九幽十八狱之孤魂野鬼。”夜间放荷花灯,也有富家在街心展示家藏古玩,炫奇斗胜。如今仍有大部分人家在此日行祭祖之事,其他活动已不存在了。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俗称“八月半”。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本地俗:早吃糖芋头;放鞭炮;中午吃团圆饭,席上必须有藕夹子、山药煨鸭;晚上饭前放鞭炮,饭后于院中设香案、陈列月饼、整藕、芡实苞、毛栗、石榴、芋子、花生、苹果等水果食物祭月、赏月,儿童于月下玩“月宫灯”、“走马灯”,垒“宝塔”。东王民间谚有“在家不敬月,出门遭雨雪”,是日,出门在外者,都设法赶回与家人团聚、敬月。中秋习俗今多存。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又称“茱萸节”。古有重阳节佩戴茱萸登高避灾习俗。本地习俗:重阳节糕饼店出售方糕、面羊、三角彩旗,笔者少年时曾与同伴买过,吃糕、吃面羊,将彩旗插到家后头菜园里以驱虫鸟。农民买回,则吃糕、吃面羊,向往步步登高,彩旗插到田头以驱虫鸟。上世纪80年代后期,重阳节习俗渐渐消失,今不存矣。

   冬至节:俗答“大冬”,时在农历十一月间。是日,家人团聚,备办佳肴祭祀祖先。如今。仍有不少人家在行祭祖之事。本地有“过了冬至,家家户户开始陆续备办“年货””之俗,如风鸡、腌制鸡、鸭、鹅、鱼、猪肉、牛肉等。

    腊八节:时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先为佛家纪念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当地人以此日为过春节的开始日。旧时此日,佛弟子举行诵经活动,并用干果、杂粮煮成“腊八粥”以食。后民间争相效仿煮“腊八粥”,合家聚食、馈赠亲邻。本地民间煮“腊八粥”,主要以籼米、糯米、红豆、绿豆、红枣、黑枣、蜜枣、白果、莲子、芡实米、菱角米、胡萝卜等为材料。抗日战争前,每年腊八节,东王大庙僧厨师都煮“腊八粥”上街出售,民争购;遇穷困之人及乞丐之类,则免费提供。东王大庙被鬼子烧毁后,民间仍坚守此俗。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此俗渐淡,如今唯应景而已。

    祭灶节:俗称“送灶”。时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日,有“官三民四”之说。于祭灶前数日,东王大庙即开始向各户送“灶疏”,是日,各家各户焚香供食物,送灶神上天宫“汇报工作”,一般食物有:糯米饭拌红糖加香油,豆腐烧肉,一条大糕。意思是在灶神汇报时只说“甜、香、富(豆腐)、高(糕)”等好话。送走灶神,“家无主,笤竹舞”,即开始用笤打扫户屋,即为“掸尘”,并理发、洗澡、洗衣,“去尘秽,净庭户”,以迎新年。是日起,全家老小全部进入忙年活动中,正所谓“二七、二八,砖头瓦磣(音ca)”,意思为人人参与,人个动手,到了腊月二十七、八日,连砖头瓦磣都被动员起来参与忙年了。此俗如今大部仍存。

    除夕:俗称“年三十子”,即农历年最后一天夜晚。本地俗:除夕日,上午开大门燃放鞭炮,接灶神回来归位;中午家家祭祖先,为“家祭”,除夕当天,贴“神恭郁垒”门神,贴年画,贴春联,户内外气象一新。晚,燃放鞭炮,合家围坐吃“辞岁酒”,(或称“守岁酒”),酒席菜肴比较丰富,即使贫困人家,千方百计也要稍比往日改善。吃罢“辞岁酒”,厨房内主妇忙搓初一早晨吃的元宵,男主人与其他一家人则在吃完晚饭后,到室外大路上去“斋孤”,即化纸钱给战场上牺牲的将士们及无儿无女的孤坟野鬼,此俗今不少人家仍存。然后回家一起“围炉”娱乐、谈天以守岁,至子夜(11点到凌晨1点)开大门燃放鞭炮,迎接新岁到来。如今搓元宵活动,不少人家已改为到超市或菜场买现成的元宵了,省事是省事,但年味却少了许多。守岁活动则大多数人以观看春晚为主,是被动迎新春,缺少主动参与度,欢乐的氛围少了,过后往往是自觉年味没有了。过去不少人家在搓完元宵后,要各在米缸中、洗干净后的锅中、盛当日中午和晚上吃不完的饭的锅或篮中放一个馒头,馒头上放块方糕,取意为来年又满又高。当日的锅巴叫“元宝锅巴”和当天的鱼,两样是不准随便吃的,要完整地保留到次年正月十五才能吃。寓意年年有余。此俗如今仍存。

爱设计工作室
主办:南京市六合区冶山中心小学   地址:南京市六合区冶山街道
联系电话:025-57571170   Email:448791145@qq.com   
回到顶部